问题分析:临床表现急性淤胆型肝炎的发生率一般不超过5%。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尿黄、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关节痛等症状。通常在病程第一周末至第二周出现黄疸。黄疸出现前后数天患者即可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当黄疸出现后,多数患者消化道症状及乏力可明显减轻,甚或基本消失。于病程第二~第三周,患者逐渐出现淤胆型肝炎的典型表现,临床表现为黄疸具有‘‘三分离”及梗阻性两个特征。
(一)黄疸具有“三分离”特征在黄疸出现后,血清胆红素通常在3—6周达高峰,黄疸持续时间长,一般为2—4个月。本型患者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往往较轻且并不随黄疸加重而加剧。有时消化道症状反可减轻,所谓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分离。
2.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约半数患者仅轻度至中度增高,或在发病韧期ALT虽有明显升高,但黄疸加重后ALT反而迅速下降,即所谓酶胆分离。
3.黄疸重,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不明显,即所谓黄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