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详情页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早期复极综合症 ..

性别:男

年龄:31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早期复极综合症 心电图报告上的数据如下: 心率:51 b/m QRS时限:0.10s P-R间期:0.14s Q-T间期:0.42s QTC: 0.39 电轴:63 这个需求注意哪些呢?谢谢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问题分析:你好,请问目前的症状是什么,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如果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

张旭 内科
江西二级甲等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注意情绪和饮食及休息活动的调养,清淡饮食和不要剧烈的运动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窦性心动过缓怎样治疗
王燕主任医师
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临床对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根据其病情的不同,采取病情观察、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症状。所谓的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脏窦房结起搏功能减弱,导致心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采取观察的方式,检测病情变化。而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包括异丙肾上腺素等β受体激动剂或参松养心胶囊这类中成药,建议选用药效相对温和的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其具备养心调律、快慢都治的效果,可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脏传导和心室供血,缓解因心动过缓所致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头晕、胸闷等症状。另外,对于症状明显且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患者,则需采取手术的方式,如安装心脏起搏器,以刺激心脏收缩。
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窦性心动过缓低于45次每分钟,多会引发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需要进行治疗,病因常见于病窦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是指每分钟心率在60岁以下。窦性心律不齐,也就是说两次心跳次数相差比较大,单纯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往往发生在儿童或者是青少年身上,相对比较多见,对身体健康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如果窦性心动过缓在50岁以下,考虑心内科就诊,采取药物来进行对症治疗。平时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增强抵抗力,药多增强营养。
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是什么回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有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尽量是检查一下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确诊后再治疗,不要盲目用药,正常人的心跳次数数值在60-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说明已经少于60次/分钟的状态,需要进行24小时心电图检测,如果没有伴有其他的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窦性心动过缓病人该怎么锻炼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进行比较和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健身操等,量力而行,以不感到头晕不适为度。窦性心动过缓病人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锻炼。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昏厥、黑蒙等症状,应停止锻炼,立即就医。
窦性心动过缓吃什么药物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窦性心动过缓在饮食方面还是要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狗肉,羊肉螃蟹之类的食物。窦性心动过缓具体使用什么药物来进行治疗,还是要结合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不可盲目的使用药物。
窦性心动过缓的危害有哪些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窦性心动过缓的危害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窦性心动过缓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生。如果是年轻人,窦性心动过缓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在运动后心率达到60次/分钟以上,日常生活中没有乏力、头晕等症状,那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平时锻炼少的老人,如果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出现头晕、黑蒙等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是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所致。
窦性心动过缓的症状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窦性心动过缓的症状一般有晕眩、机能下降、心绞痛等症状。1、轻微的窦性心动过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征兆,有些患者会有晕眩、运动时的供血不足等;2、窦性心跳过缓,心跳过慢,可能会导致主要器官的机能下降;3、如果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就会有心绞痛等表现;4、脑供血过少会出现眩晕、阿斯综合症、晕厥等不适症状。
窦性心动过缓能跑步吗
周恒副主任医师
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通常情况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能跑步。具体情况分析如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如果心率不低于50次每分钟,是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跑步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因此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能跑步。建议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要注意生活环境安静,不要过度的劳累。还要避免熬夜,不要长期的紧张焦虑对心脏都是非常不利的。
窦性心动过缓是什么意思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内科中日友好医院三级甲等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常见症状有轻者乏力、头晕、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严重者可有黑蒙、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等。
窦性心动过缓,早期复极综合症,有胸闷,...
李树英医师
妇产科邢台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你好,你的情况可以看看中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中药来治疗的较好,注意休息,增加营养,防止不良刺激的较好
猜你喜欢
专家问答
常见科室